第(2/3)页 赵括闻言却不曾言语,反而一脸笑意地看着廉颇,仿佛在说:这不是判断题而是问答题! 廉颇会意,这是要详细阐述啊!不过这怎会难倒自己呢! 随即一拱手对着赵括说道:“回禀我王:我大赵如今军力大致四分:其一乃是邯郸城中,经过一系列之整编补充,大致兵力曰两万人,其中羽林卫一万两千余人,陷阵营三千余人,另有城防营约无五千人。” 赵括满意的点了点头,当然暗影卫的千余人,并不算实际的战力。 见赵括没有异议,廉颇随即继续说道:“其二便是三郡之地,有田单将军所统领的六万精锐和郡守李义手下约五万屯田大军,总计约在十一万上下,只是不知冬日过后,征兵是否又有效果。” “前日李义上书曰,冬日收拢流民无数,正月过后则其身强力壮者从军,其力稍弱者屯田,得甲兵数千,共计有兵约一十二万两千七百余人。”赵括点点头补充道,随后一举手示意廉颇继续。 “其三,代地我王以王樯为帅,加之其所率之两万五千余援军,目前共计有兵约十万人。” “最后便是燕北之地,我军入燕之军者约八万人,经冬日之整补,加之任武所部,约亦有大军十万人,其中两万步卒、三千骑兵戍守蓟城,余者约八万人马皆随李牧入辽东剿灭东胡。”廉颇一口气将情况汇报完毕,昂着头看着赵括。像极了回答完问题后期待表扬的孩子。 对于优秀的学神,赵括当然要不吝赞美,随即对廉颇将军说道:“廉老将军用心了!” 不过,对于学神的问题怎么会如此简单呢! “以廉颇将军来看,四处兵马战力如何?如此布置可还合理?”赵括继续问道。 廉颇稍一思考,随即说道:“禀我王,四处战力最强者当属燕北之军,集代地骑军精锐与长平大军精锐于一体,当为我军最强之矛。而最弱当是邯郸之军,无他,兵少耳。” “至于三郡之兵与代地之兵?”廉颇顿了顿说道:“代地本是我赵兵力最为精锐之处,然去岁抽调太过频繁,精锐十去六七,所补充之兵力也多为屯田之兵;而三郡之地,兵力虽众,然几乎半数为屯田之兵,幸有田单将军坐镇,故而两者战力当相去无几也。” 廉颇侃侃而谈,仔细地分析着各地驻军的战力,但对布置之事绝口不提。 可惜廉颇不提,赵括却不会放过:“将军以为,寡人如此布置,可还合理?” 廉颇有些麻爪了。 怎么说呢? 合理吗?很明显不合理啊!昧着良心说合理不仅不是自己的风格,更有可能造成军事布置上的一错再错。自己原本想要徐徐上书言明此事的,结果,没想到王上直接就来了个措手不及。 若是直接说不合理,廉颇看了看对面的平原君,又觉得当“众”批评王上,还是有所不妥。 更重要的是,廉颇知道王上可不是先王,对军事一无所知,王上可是在长平打败了自己无可奈何的白起的存在啊。饶是自己总觉得王上的布置存在问题,可始终有个声音在耳畔说道:“再看看,再看看,一定能看出我王的深意来!” 赵括显然明白廉颇的想法,于是开口说道:“廉老将军不妨直言,平原君在此正好一起讨论一二。” 廉颇闻言,很快将赵括的话语翻译一番:平原君不是外人,有啥不对的指出来,我来给你解惑。 那还有啥好顾虑的,敞开了胆子说啊! “禀我王:末将认为我王之布置者,最大问题在于强枝而弱干也!代地、东南、燕北皆屯有重兵,然国都之中却仅有两万余众,机动兵力极其不足也。虽然目前燕军不再能偷袭我之后方,然一旦有事,恐遭燕军袭击之覆辙也。”廉颇边想边说着。 赵括不置可否地微微点头,随即又看向平原君,问道:“平原君以为如何?” 一旁的平原君闻言,接话道:“燕平君是在担心韩国焉?其国力已弱,应当不至于胆敢袭击我大赵也!况代地、上党之地也,一则面对胡人、一则面对强秦,不可不屯重兵以防守也。而燕地,一是新附之地,需重兵镇压,二也是欲东扩取地者也。至于邯郸城中,有两万大军足矣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