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5章 当局者迷-《长安风流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为什么?”李世民不死心的追问。

    “将疑而军心怯,取败之道。就连陛下都在战前如此彷徨与犹豫,而且患得患失,试问,还有谁敢肩挑此任?”李靖说罢,连忙弯腰拱手,“老臣秉直而言触逆龙颜,万望陛下恕罪!”

    “药师无罪。”李世民颇有一点恍如梦想的感觉,连拍了两下额头,长叹一声道,“朕这一次,的确是想得太多太多了!想当年与突厥汗国决战之时,是何等的坚定与执着。这么多年过去了,朕难道是变得胆怯与懦弱了吗?”

    “不是。陛下依旧是那个雄心万丈威服四海的大唐天子、天河汗。”李靖拱了下手,说道,“让陛下犹豫和彷徨的,并非全是战争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眉头轻然一跳,默许的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李靖的这句话,可谓是一针见血,刺到了李世民的心中去。

    早年与突厥汗国对战之时,他李世民刚刚登基。当时,他这个弑兄杀弟逼父、登基并不十分光彩的皇帝,对内要收买人心巩固帝位清除隐***羽;对外,要对抗强大的突厥铁骑,可谓夙兴夜寐殚精竭虑。

    但这些,实际上都只是外部的困难,只要努力,终能解决。而且这些困难全部加起来,也比不上如今朝堂内部的隐患。

    这个隐患,就是关乎大唐未来的——储君之争。

    而且这个隐患,不是说努力就可以解决的。太子案发被废之后,东宫一直空缺。连李世民自己也无法决断,到底是让谁在将来接手他的江山——说得更清楚一点,将来,大唐将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走下去,由哪一个政团来决定大唐的命运?!

    是继续开拓进取、怒放大唐的荣耀;还是稳妥守成、延续贞观之遗风?——单从字面上来取舍,毫无疑问应该是选择前者。但是,前者的难度却是后者的百倍不止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现在李世民的眼界之中,还没有这样的继承者、没有这样的辅助政团!

    归根到底,在李世民的内心深处,西域大计的展开,并非只是为了制霸疆土或是图求丝路上的商业利润这么简单。否则,付出如此沉重的战争代价,根本就不划算。李世民,出于一位帝王的心术,他清楚的意识到如今朝堂之上文官集团已经完全执掌喉舌,权倾朝野。自己在位还算尚好。自己一但殡天将江山交给儿子,那么这个完全一边倒的朝堂,谁能驾驭?

    到时候,究竟是自己的儿子做皇帝,还是那帮文臣在做皇帝?

    西域大计的展开,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提拔军方在朝中的实力,以期望达到一个文武平衡相互钳制,以方便将来他的继任者能够灵活驾驭。

    这个出发点本来无错,历来君王也一概如此,也有许多人意识到了皇帝的这个用心。

    只不过,现在出现了李世民预料之外的事态——与吐蕃一战如果继续打下去,那么今后的若干年里大唐可能都离不开战争。且不说与吐蕃一战打多久,就算像当年一样生擒了吐蕃的赞普弃宗弄赞,由于地理天候等等诸多原因,想要彻底平定高原,也远比当年收拾草原更难。

    更何况,这才过多久,刚刚平定的草原又叛乱了?

    再有一层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不得不考虑的。吐蕃本也是一个强国,他的四周有不少臣属的番邦小国与军事盟国。也就是说,发动对吐蕃的最后决战的同时,也就是发动了对天竺、南沼、西突厥等等诸多国家的战争!

    此战一开,大唐今后十年、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之内,都必定是以战争为主题!

    这样的战争,大唐真的打得起吗?如果打,他李世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场战争的结局吗?

    就算最后打赢了,用空虚的国库、凋敝的民生、无数的尸体与鲜血换来一片荒蛮贫瘠的高原,又真的划算吗?

    ……这已经不是一场战争那么简单。在李世民看来,这将决定大唐的命运,决定大唐未来百年的格局与走向。也就直接关系到,他该选择什么样的国策,选择什么样的路线让自己的子孙去走,选择什么样的政团来辅佐他的***人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