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0章 逆向思维-《文娱救世主》
第(2/3)页
顾诚直截了当地追问:“那更早之前,他有表现出异状么?你不至于在他开口之前什么蛛丝马迹都没发现?”
李莹想了想,给自己也倒了一杯咖啡,才慢慢地说:“既然你都这么问了,我也不瞒你,我大概四五月份就觉得他有点心不在焉了吧。原先我怕你觉得我打小报告,在这儿以权谋私排斥异己,也就看在眼里,没敢说……”
顾诚拍拍李莹的肩膀,示意她不要多心:“事情都到这一步了,这么清楚了,难道我还信不过你么?有啥就直说。如果你能猜到马克走人后具体准备筹划什么项目,那才是帮了我的大忙。”
李莹受此鼓励,也不再藏着掖着。
她起身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另一侧,打开保险箱,拿出几份文件报告:
“既然你都这么说,我也不避嫌了。从四月底我就开始观察他了,也做了一些调研。马克的脑子是非常清楚的,他知道你有钱有势又先起步了一年半,同质化竞争肯定没戏,所以在此之前他一直隐忍。
三月份开始,他因为一个偶然的内部交流机会,拿到了一些报表,我认为他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研究年初YY和QQ因为红包功能上的技术差异、导致YY用户量成功反超QQ的案例的。”
李莹说到这里,略微停顿了一下,等顾诚消化一下这些信息。
果然,顾诚立刻提出了自己的问题:“你是说,他只是想抄袭一个带红包功能的聊天软件?或者说,至少是在IM即时通讯领域做一个有更多优化的工具,而非从他最熟悉的SNS社区产品为切入点?”
“我认为有可能会借鉴这个功能,但是没这么简单。米国人没有发红包的习惯,也不喜欢这种问候方式。有可能,他还从国内QQ和YY的竞争中,领悟到了更多。”李莹中肯地分析道,也不把话说满。
“当然没这么简单,但是从IM入手这个大方向,我认为至少有八成把握。”顾诚自说自话地下了一个结论。
很多对FACEBOOK发家史不了解的国人,往往喜欢把扎克的崛起跟国内马腾的崛起对标,认为这俩人是一路货,因为他们做的都是社交型的产品。
其实马腾哪配有资格对标扎克伯格,这俩人的生意细究起来差得太远。
国内要想对标扎克伯格的,起码得张一鸣才有这个资格。
马腾的QQ,是IM起家的,这玩意儿的重度垂直程度,比扎克伯格的SNS社区产品要高得多。
这一点很好理解,因为IM即时通讯类产品,大多数用户只能挂一个,上了QQ就不一定上别的,最多再挂个YY/阿狸旺旺。
本来就只是为了聊个天,还开一堆软件,烦。
而因为通讯的即时性,如果好友不在线,那么IM工具就没意义了,发离线消息鬼知道什么时候看见,还不如多浪费几分钱发短信呢(05年有很多短信优惠套餐,包套餐的话平均不到4分钱一条短信)如此一来,某一个IM工具发展壮大之后,天然会逼死其他IM产品。
而SNS社区虽然也和社交沾边,但没有那么强的重度垂直性。一个人可以既看朋友圈,也看渣浪微博,也刷油管看INS和FACEBOOK。相互之间只是争夺用户注意力时间,却不是斩尽杀绝的关系。
究其原因,就在于SNS产品不要求“即时”——微博/朋友圈里更新的内容,不是马上看见没关系,甚至摆在那里,两三天之后看见都行。
第(2/3)页